文章详情

马未都怎么发家 马未都怎么挣钱

02-10     浏览量:89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未都怎么发家,以及马未都怎么挣钱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捡漏专家”马未都:欲将百亿身家捐赠博物馆,为何儿子有意见?

2、文玩清流—马未都:一生“捡漏”无数,但为何不贪漏?

3、马未都:会玩“破烂”的名报编辑,成为收藏大家后为何不收字画?

4、马未都是怎么发家的?

5、文化达人马未都怎么一下红了,他是怎么红的?

“捡漏专家”马未都:欲将百亿身家捐赠博物馆,为何儿子有意见?

文物收藏大师马未都以前讲过一个段子,说是如何判断一个人是真文艺还是假文艺?他假定了一个标准:在咖啡店玩手机躺床上看书的是真文艺;在咖啡店看书躺床上玩手机的是假文艺。其实,马未都本人何尝不是如此?他虽然学历低,但他对传统文化的积累,绝对超过了99%的专家,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靠“捡漏”发家的他,已经拥有一个市值400亿的博物馆。

从作家到一个身家几百亿的博物馆馆主,马未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30多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如今的马未都,仍会到潘家园闲逛,每逢周末的“鬼市”,马未都都会在凌晨3点起床,去淘换一些老物件,因为在潘家园凌晨的鬼市上,会上一批一周内最全最新的物件。

潘家园不仅是捡漏人的梦想之地,也是喜欢盘串人的最佳选择,马未都总说的一句话是“贼不走空”,在潘家园淘到几百件老物件的他,凭借毒辣的眼光,往往能将挑出那些价值至少比捡漏价高十几倍的文物。就这样,马未都一步一步地开启了瓷神之路”,他“捡漏专家”的名头也一直没有动摇过。

1996年10月,马未都成立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既填补了中国建国以来私立博物馆的空缺,又为他自己带来了财富与声望。拥有海量收藏的马未都,自然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当他被记者问到将来要如何处置私人博物馆时,马未都回答道:人在巨富之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会将毕生所藏都捐赠给观复博物馆。

将藏品捐给自己的开设的博物馆,记者一时间有点没听懂,马未都似乎是看出了记者的疑虑,于是解释道:观复博物馆是私人博物馆,但却不是我的私人博物馆。原来早在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便正式实行理事会制,由以马未都为代表的100名理事共同打理,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贡献,博物馆并不属于马未都的个人资产。

马未都坦言称,自己不是没有考虑过将藏品留给儿子,但他的儿子马添已经在国外留学数年,早已有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在他看来,勤劳才是男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不劳而获反而会加速家族的衰落。可是,马添却不同意父亲的说法,他说古董是父亲一辈子的心血,起码也要留一件给自己。事实上,马添要的不是古董,而是对父亲的牵挂,他想留一件古董作为纪念。最后,马未都同意了儿子的请求,让他随便挑一件喜欢的古董,在马家流传下去。

如果在座的各位是马未都,是否会将毕生藏品捐赠呢?

文玩清流—马未都:一生“捡漏”无数,但为何不贪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都是中国古代的名人大家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诚信和德行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这也是我们能够做成功一件事情的根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开始被眼前的物质利益冲昏头脑,忘记了遵守老祖先们留下来的诚实守信这样的传统美德。他们的良心非常麻木,明明知道是骗局是假货,但却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妥协。在我们生活的各领域,都有类似这样欺骗和不诚实的情况出现。

文玩界清流--马未都

我们都知道,文物古玩领域是一个暴利的领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们制作了非常多精美的艺术品。现在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古董。

在文玩领域,如果能够发掘出一件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那可以说离发家致富就不远了!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制作赝品,以次充好,借助这种方式获得利益。这样的现象真的非常普遍,所以在很多人看来,文玩行业鱼目混杂,听到就嗤之以鼻。不过有一个人却成为了文玩古董行业的一股清流,他就是马未都。

马未都在1955年出生于北京市,他的祖籍在山东,他也是一名文化学者,现在是观复博物馆的馆长和创办人。马未都在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曾经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多篇赞颂传统文化的文章,后来成为了青年文学的编辑。

热爱古董,经常捡漏

但他真正热爱的并不是文字,而是古董。对马未都来说,文字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文玩古董对他来说是毕生追求的梦想。

在空闲的时候,他总是会翻阅古典资料,了解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1996年的时候,马未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就是观复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了非常多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藏品种类非常繁多,有陶瓷、玉器、画作等等。可是刚开始的时候,马未都只是喜欢收藏古玩,他手里的古玩珍品也是少之又少。不过他有一个癖好,就是捡漏,他经常会去古玩市场上淘宝贝,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还找出了几件古代的真品,借此赚了不少钱。可以说通过“捡漏”,马未都才能在文玩领域获得这么大的成就。

其实,马未都“捡漏”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藏品馆,而是文玩市场里面毫不起眼的小商小贩那里。一般进了店里,他会先大致看一下有没有什么别致的、跟书上的图画记载比较相似的文物,如果有的话,他就会发动自己的专业素养,开始考察和鉴定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真品,还是只是小商贩们为了卖得高价钱才仿制出来的赝品。

通过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观察,马未都基本上能够确定这个文物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有好几次他觉得这个东西制作精良而且跟书上记载的文物很相似,结果花大价钱买回家之后才发现是赝品。

虽然会感到血亏 ,而马未都还是乐此不疲,对他来说,在古玩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有这样的魄力,让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真的在这个行业尝到了甜头。他曾经在地摊上买到了一只汉代的鎏金蚕,后来拍卖了非常高的价钱;有一次他还在一个小店里淘到了一个明成化年间的仿汝窑瓷器,当时只有他手里的这个瓷器是全中国唯一的一个完整的仿汝窑瓷器了,后来这个瓷器也以高价拍卖。

也是因为这两次捡漏的成功,马未都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神人。很多人都开始学着他去小商贩那里捡漏,也有很多的电视鉴宝节目开始邀请马未都去他们的节目做嘉宾,帮助他们以更专业、更有效的方式鉴别文玩珍宝。

面对诱惑,依旧诚信待人

有一次,马未都参加了一个鉴宝节目,他担任鉴宝嘉宾。参加鉴宝的宝物都会在第二天拿去拍卖。在节目开始之前,节目负责人决定退掉一件宝物,宝物的主人说这是一个康熙仿成化的瓷器,要价4万。但是当时节目组觉得这个宝物并不是一件真品,根本不值得在拍卖会上亮相,更不要是说4万了。况且如果在鉴宝会上出现了赝品,那肯定给节目组带来巨大的损失。

这件事情被马未都知道了,他亲自去看了这一件宝物,经过仔细的鉴定之后,他发现,这确实不是康熙年间仿成化的宝物,而是一件明朝成化年间的古物!当时节目组非常高兴,节目可以如期进行。但其实这个时候马未都也面对着一些考验。

如果他没有说出这件宝物的年代,而是说这件宝物是一个赝品,那就可以通过非常低的价格买到这个瓷器,然后转手以高价将这个瓷器卖出去,一定可以赚不少钱。但是当时马未都并没有这么做,他说出了这个瓷器的身价,后来,这件明朝成化年间的瓷器以220万的高价被人买走!

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说马未都傻,明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只是说一点小慌就能够赚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做呢?当时马未都就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文玩行业待这么久,就是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他表示就算是面对再大的诱惑,自己也不会动摇,否则一定做不久。马未都还说,不仅仅是在文玩古董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只有讲究诚信,才能打造自己的名气和闪光点,赢得人们的信任,获得长久的收益。

马未都一生“捡漏”无数,通过“捡漏”,他发现了不少的传世珍宝,还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馆,他通过“捡漏”积累了非常多的财富。但就是这样一个那么厉害的人,面对金钱面对诱惑却丝毫没有动摇,虽然爱“捡漏”,但是这种靠说谎来“捡漏”实现暴富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做。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马未都学习,做一个诚信的、实实在在的人,不为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马未都:会玩“破烂”的名报编辑,成为收藏大家后为何不收字画?

说到收藏,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有钱人的爱好,一幅字画、一件瓷器、一块玉佩,拍卖会上动辄几十上百万,家底不丰是决计玩不起。不过,今儿要讲的是中国收藏界重量级的大咖——马未都,一个穷小子靠“捡破烂”出身,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收藏与钻研中,成为中国收藏界的引军人物!

堂堂文学编辑沉迷“收破烂”

新中国成立的第6年,马未都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大富大贵谈不上,温饱小康倒是无虞。建国初期,“红二代”出身的马未都,也曾下乡插队干过农活,回城当过机床铣工。乍一看,这人生经历跟收藏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但自幼喜爱阅读,混迹京圈的马未都并未“安居”于此。20世纪80年代,国内运动“解封”,马未都开始文学创作,1981年,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整版发表,本人因此成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按理说,写小说出身的马未都应该往作家、文学家的方向发展,可他偏不,反倒去了编辑部。他的每个选择从不合符传统,却与自己的秉性完美契合。

作为当时的“名报”编辑,他有幸跟新中国一流的大文学家们相识、相知,比如王朔、刘震云等等都是他的好友。这不但丰富了马未都的文学见地,还拓宽了他的文学素养与知识眼界。同样,这些老友都知道马未都有个癖好——去地摊收集一些旧瓶旧罐的“破烂”。

那时风气刚开,在80年代北京农贸市场的犄角上、旧货市场、商场入口,总有一些人铺着一块布,摆上一些旧碗、旧碟、老旧的花瓶等器皿叫卖。那时,这些东西不能称作古董,只叫旧物,一件几块到十几块不等。

马未都不仅在北京收集旧物,还到天津、上海等地买旧物。他当文学编辑的这些年,钱全都花在了他视为宝物的“破烂”上。

独具慧眼,靠“破烂”发家成中国收藏界标杆

这样的收藏,他持续了十年,作为一个收藏迷,马未都只买不卖,所累积藏品逾千件。而这十年,中国收藏界迎来收藏热潮,马未都趁热打铁,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199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创始人,马未都从一个收文物的“破烂王”,渐渐成为中国收藏界举重若轻的人物。

在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可以看到马未都收藏作品从瓷器到家具,从工艺品到门窗,从油画到影像,俱有收罗陈列。这是令人不得不敬佩的一点,马未都在当年毫无引导的收藏之旅中,不仅找到了种类丰富的藏品,还在市场的锤炼下,炼就了一双“火眼晶晶”,收罗之物皆为真品。

同期也出现过许多如马未都一般痴迷收藏的爱好家,但是十年功夫见真章,十年只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马未都。他的一双慧眼不光能挑选鉴别真品,还能跳出文物本身,着眼于整个收藏行业,做长远的打算。

马未都看文物,看到的不仅仅是文物的商业价值,更是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在他的心里,文物文化价值远超商业价值,这是他与其它收藏家最大的区别。

正因这点差异,马未都玩收藏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与身家,数年积淀,以其丰富的藏品、丰厚的底蕴、精深的鉴赏能力,成为中国收藏界的“大佬”。

2008,马未都被《百家讲坛》邀请为主讲嘉宾,专门讲述了他与收藏的那些事,52讲,每一讲都是精华,每一讲都让人着迷。借着这档节目,马未都由收藏界开始走向大众!

收藏大家却从不玩字画

马未都虽说是收藏大家,但一直规避字画。要说他对字画没有兴趣,不太可能,毕竟字画从来都是收藏界的“心头宝”。从“收破烂”起家,马未都年轻时资产不足,而字画向来束之高阁,待价而沽,成为有钱人的“标榜”,他接触字画的机会不大。

而字画收藏是特别的,其纸张与颜料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质,这就导致真正能流传下来的画作少之又少,在利益的追逐下,大量仿制画流向市场,真假难辨,即便是极其幸运买回真品,又得面临如何保存的问题,所以说字画可当真是个“宝物”,让人花钱买“罪”受!

无论字画有多难遇见,价格炒得有多离谱,马未都从来都不碰,但对字画行业的乱象,他心里清楚得很!曾经有一拍卖会,拍一幅张大千的作品,张大千的真品流出不过三千幅,而市场流通画作却多达三万幅!

可见鱼龙混杂之厉害,鉴于此象,马未都的私人博物馆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收字画!

懂一行做一行,著书立说才是收藏本质

如果说丰富的藏品界定了马未都收藏家的身份,那么他的克制与理智则奠定了如今的地位。马未都特有自知之明,深深明白“懂一行干一行”的道理。当年虽说文笔不错,但他自知文学底蕴不够,干脆当了编辑,免去了每日绞尽脑汁创作之苦。

收藏更是一样,打一开始他接触的就是器物,在古旧市场浸润数年,将古器物特性研究得透透的,习得一身鉴定真伪的好本领。特长傍身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马未都身上难得的文学修养,他始终认为文物承载的文化价值远远大过其本身。

从他文物收集开始,著书立说是相伴而来的。1992年,《马说陶瓷》的出版成为传统文学的启蒙读物,一路收集一路研究,马未都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书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他的手中再度焕发生机。

他多次在公开场所说:“文物收藏的本质就是著书立说”,并不断践行这一理念,企图为中国收藏界树立一个好榜样,正一正行业风气。除了著书立说,他上《百家讲坛》、主持节目《都嘟》、参加各类访谈节目,将文物收藏推向观众,让百姓了解文物的同时,也给予警示,文物收藏深奥复杂,入行需谨慎!

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马未都仍活跃在荧幕上,讲文物、讲传统、讲发展,对文化的发展他已然是看作一份职责,孜孜不倦的求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给浮躁的社会注入一剂良药,让人“沉下去”传承发扬传统的东西!

马未都是怎么发家的?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

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1981年,马未都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而且整整占了一个版面。这件事对马未都的影响,不能用今天的思路去理解。当时的报刊数量非常有限,除了《人民日报》是八个版面外,其他都只有四个版。

可能全国所有的报纸加起来也没有今天的一份报纸版面多,而且报纸的传阅率非常高,一个车间一份报纸,轮流传阅,况且《中国青年报》的发行数量是500万份。所以,马未都一夜之间成了有名的作家。

马先生是一个内敛的人,他洞悉古今,让观众从朴实的道理中了解人生真谛,他一直在宣扬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在社会中如何端端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做一个有规矩,懂修养的人文社会的有用的,有知识内涵的人。

马先生有自己的观复博物馆,收藏着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它是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他是国内少有的资产过亿的文化人,他的收藏之路也是坎坷崎岖的,但最后的成功却是有目共睹的,收藏马未都了不起。

马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极富亲和力,受人尊敬的人,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同时也是古董鉴赏家,作家,历史家,脱口秀演员等等,我们将从他身上学习更多的人文历史收藏知识。

相关推荐